報告人:巫明璋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
壹、前言
除非教師能了解如何蒐集班級資料、知道探索什麼樣的行為,並且擁有一個分析教室行為的概念架構或理論架構,否則無法真正理解教室行為的意義。
(Good & Brophy, 1987)
貳、教室觀察的意義
一、 教師對於教室內所發生的事件, 必須有能力做更有系統的觀察,以維持課程能順利的進行,包括教學的管理與學生的參與,並獲得正式及非正式教與學評鑑的資料等。
--教室觀察對於教師而言,是詮釋、理解班級事件背後意義最直接的途徑
二、 透過有系統、有計畫的觀察活動,以及觀察後的討論、分析、批判反省,使教師從中獲得教學回饋,將教室內的事件意義化。
--教室觀察對於教師的專業學習,包括反省教學行為,形成嘗試新想法、再確認或修正既有教學方法的動機等 。
三、系統性的教室觀察之主要的目的,即在於提供教師有效的回饋,促進班級教學品質,避免教師專業發展出現過早停滯的狀態。
--讓教師積極的改變對學生的態度及行為,而且更能知覺到個人教學的優缺點,以及他們的班級功能如何,因而可以趨動他們想要改變現況的意願。
四、所有的真實教室生活,都處在一複雜、未定、不可預測的狀態,會帶給班級教師極大的專業挑戰。因此,儘管是一位資深的經驗教師,亦無法對具有高個殊脈絡性的教學情境,完全的加以掌握與理解。
--必須對教室生活中各種外顯及內隱的變化,預先覺察事件發生的可能,以及何種經驗正在學生身上形成等。
參、教室觀察的範圍(一)
一、教師對自己教室內互動情況的
觀察
二、教師彼此之間的相互觀摩
三、靜態的教室情境的觀察
四、與教學相關的資源,例如教材、
教具、講義、教學計畫,甚至
是學生的學習檔案等
參、教室觀察的範圍(二)
一、靜態:相關檔案及資料的理解
動態:教與學的互動的歷程
二、間接觀察與直接觀察
三、觀察者:學生、同僚、專家
肆、教室觀察的價值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反省知覺
二、促進班級互動品質
三、發現教室內教學不公平的事實
四、反省課程設計的成效
伍、教室觀察的目的
並非對班級教學有所批判,相反地,乃在於資料的分享,以及與被觀察者、或其他同僚的專業互惠性成長。
陸、如何做教室觀察
一是劃記的方法
(rating scales)
二是描述性的方法
(narrative method)
一、何謂劃記的方法
二、何謂描述的方法
柒、劃記資料的處理
從觀察後的統計數字中,看出班級行為的某些傾向,或是與既有的理論相互印證,作為解釋班級內師生行為的依據,或將教室觀察所獲得的量化資料進行平均數、標準差或是卡方考驗。
柒、描述資料的處理
在觀察結束後,將所有資料進行綜合性的整理與歸納,並加以概念化,以便能從觀察中發現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現象或問題,或是粗略歸納出教學實踐上的某些原則。
捌、教室觀察的有效應用原則
一、重視教學反省
二、觀察與教學同步進行
三、觀察後立即整理資料
四、討論與分析觀察發現
玖、教室觀察應用的困難
一、個人主義
二、無外來的專業成長壓力
三、缺乏意願與同僚分享教學觀點與心得
四、職前教育及在職教師對於教室觀察
能力欠缺
五、教師在上課過程忙碌,無法分心於
教室觀察上
拾、教室觀察應用的突破
若學校集體合作的專業文化能逐漸興起,必能使教師的專業心態更為開放更能接受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專業議題的必要。如此,教室觀察將不再被視為專業隱私被干涉,而能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拾、教室觀察應用的突破
具有良好教室觀察能力的教師,對於教學活動的反省,將會更有依據,而 且在行動後反省的不斷努力下,屬於直覺及藝術層次的行動中反省能力,必能有所提升。換句話說,唯有教師的教室觀察能力能充份應用,才足以使教學進入藝術的層次,體驗隨心所欲、出入不踰矩的教學意境。
拾壹、臨床視導的步驟
一、教學觀察前的討論
二、進行教學觀察
三、分析教學策略與特色
四、視導座談
教學技巧、學科專業、班級經營、教師成長
五、後視導分析
拾貳、結語
教室觀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教師用以蒐集學生資料、分析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與學行為的基本途徑。
陸、結語
教室觀察不管對於職前或是在職教師,都能發揮促進專業成長的價值,其原因是教室觀察提供一種別於教師個人內在聲音的專業回饋,也是一種外在的反省性刺激。
------------------------------------------------
以上文章擷取至 苗栗縣開礦國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